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之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传承发展
先秦时期
据河姆渡遗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或更早),就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当时端午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汉时期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汉代时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就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且节日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宋代,端午节风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北方无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竞渡。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近现代
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所谓“迷信风俗”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